業內人士:裁判作假偏袒一方,關鍵判罰偏向該隊,小判則偏向對方。
**直播訊息:7月14日**
近日,南方周末以《賭徒當掮客:判決書里的假球產業鏈》為題,深入揭露了足球領域中踢假球的現象。文章發布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披露的判決書中,多次提到了朱宏興等涉案人員操控比賽的隱蔽手法。他們利用前鋒的消極進攻、守門員假裝撲球以及其他球員刻意減少有效進攻等方式,共同制造了多場疑似假球比賽。然而,由于足球比賽的瞬息萬變,這些造假行為往往難以被外界察覺。
一位擁有教練員等級證書,且長期從事青少年足球培訓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他曾在多次比賽中觀察到疑似假球的跡象。例如,后衛在比賽中故意慢半步,導致對方球員輕松進球,但事后往往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這位人士表示,除非有球員明顯出現故意往自家球門踢球等明顯行為,否則即便業內人士也很難判斷一場比賽是否為假球。
除了比賽中的隱蔽手法外,辦案機關還發現了一種更為狡猾的作假方式。涉案人員之間通過使用特殊暗號進行通信,如帶著繃帶進場后拆下表示要放水等。這種暗號的使用方式使得場外觀看直播的人能夠迅速理解其中的含義,進一步加劇了假球的查處難度。
裁判作假同樣也是假球問題的一大難點。有經驗的裁判在接受任務時,會在關鍵判罰上偏向某隊,以看似公正的方式幫助其獲勝。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查處的難度,也讓整個比賽的公正性受到質疑。據圈內人士透露,往往是在被捕后,當事人自己供出收錢引導比賽走向的事實。
面對這一系列的腐敗問題,中國足協領導班子進行了改組,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打擊假球和賭球行為。其中包括將職業聯賽裁判選派權收歸足協、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實行裁判升降級制度等措施。同時,針對假球問題,足協采取了高壓整治策略,已有超過40名球員因此被終身禁足。
在2024年底的職業聯賽專題新聞通氣會上,中國足協副主席楊旭強調了未來工作的重點和努力方向,特別提到了要“加大清理欠薪、欠款工作的力度”。這背后的原因在于不少球員坦言,他們之所以收錢踢假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俱樂部持續欠薪而不得已為之。
總之,足球領域的“假賭黑”問題依然嚴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凈化足球環境,讓比賽回歸到公平、公正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