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杯人數需求:51人是否必要?
我眼見足協的出征名單公示,心中的火苗就忍不住噌噌往上竄。這次為了東亞杯,竟然組織了整整51人的隊伍出國,規模之大,簡直像是去征服世界足壇的隊伍。
細數這51人的組成,23名球員自然是比賽的主力軍,無可厚非。主教練負責排兵布陣,也是理所應當的存在。翻譯人員,為了解決語言溝通問題,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剩下的26人,就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了。即便算上6名教練組成員,還有多達20個身份不明的“神秘人”。這些人究竟是負責什么工作的?難道僅僅是給球員們提鞋、拎包的嗎?這樣的陣容,哪里像是去參加比賽的,簡直就像是一個豪華的旅游團,出國去享受生活了。
這樣的出征規模,其差旅費用之高昂可想而知。從機票到酒店,再到日常的吃喝拉撒,這些費用加起來,恐怕能買下半條街的煎餅果子了。
如果最終能取得好成績,那么球迷們即使心有不甘也可能會選擇咬咬牙認了。但現實卻是,球員們在賽場上的表現如同散步一般,回來后也只是說一句“下次努力”。這樣的官話,聽得多了,誰又能不感到火大呢?
細看這26個“神秘人”,其中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后勤人員、隊醫、數據分析師及心理輔導師呢?國際足聯都曾提出,職業球隊出征時,教練組與后勤團隊通常只需十幾人,多了就顯得臃腫。而我們這次竟然帶上了整整51人,仿佛連替補的替補的后勤人員都帶上了。這樣的陣容,簡直就像古代皇帝出巡一般,鑾駕儀仗隊一應俱全。
再說說這花費問題。按照經濟艙每人5000元計算機票費用,每晚500元的酒店費用,十天下來單是吃住就得幾十萬。而東亞杯畢竟不是世界杯,獎金并不高。一旦成績不佳,不僅錢花了,還丟了面子,球迷們心中自然會感到不滿。
微博上有人扒出,早在2019年的東亞杯上,我們已經帶了40人的隊伍,當時就已經被人們批評為人數過多。而這次竟然增加到了51人,足協是覺得罵聲不夠響亮嗎?這幾年來,國足在東亞杯上的最好成績也只是第三名。面對日本、韓國等對手時,我們基本以學習為主。學習了這么多年卻依舊沒有明顯進步。
作為球迷來說,并不是不講理的人。如果帶著如此規模的隊伍真的能夠取得好成績,那我們也無話可說。以日本隊為例,他們在2011年亞洲杯上只帶了30人左右,教練組及后勤人員加起來不到10個就取得了冠軍。他們的隊伍精簡且高效,而我們卻像過年回村的家族團一樣臃腫。球迷們失望的并不是人數問題而是整體心氣兒不足。無論輸球還是贏球總以“盡力了、找差距”作為托詞球迷們早已聽膩了甚至感到厭倦比加班還要崩潰的這趟渾水引得有人在網上調侃道國足到底是去踢球還是去團建呢?
足協確實需要認真思考是否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是否能夠精簡后勤團隊以及提高訓練質量?不能靠人多的聲勢來蒙混過關球迷們需要的是實際的成績而非排場如果這次以如此龐大的陣容出征卻一無所獲回來的話網上肯定罵聲一片!
請足協不要怪球迷嘴毒畢竟一次次的希望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失望誰都受不了下次再發名單的時候請精簡人員多選一些有真才實學的球員球迷們都看著呢別讓大家滿心期待最后只能對著屏幕大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