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中國足協人脈缺失,選帥受行政干預
7月24日,中國足球的焦點聚集在國足選帥的問題上。資深記者馬德興在《國足選帥系列談》的專訪中,深入探討了足協在選帥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挑戰。
馬德興指出,當前中國男足國家隊在踢法上缺乏一個明確的定位,這直接導致了國家隊技戰術打法的頻繁變動。從佩蘭教練在2015年亞洲杯上帶領隊伍以三戰三捷的佳績晉級八強后,接下來的十年間,國家隊的主教練更換頻繁,從里皮的兩次執教到久爾杰維奇等人的臨時接手,隊伍的打法與要求始終在不斷變化。
這不僅僅是國家隊的問題,各級國字號隊伍的技戰術指導思想和打法也顯得雜亂無章。對于中國隊究竟需要怎樣的主教練這一問題,作為最高管理部門的中國足協應該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然而,目前足協未能給出一個權威且令人信服的說法,這也使得外界對于選帥工作議論紛紛。從深層次來看,問題在于原本應該精通業務的專業部門被諸多非專業人士所占據,決策時仍以行政思維為主,而非足球思維。
這次,足協試圖改變以往的模式,希望由外聘的“技術總監”(極有可能是一位外籍教練)來主導新一任國家隊主教練的競聘工作。這一變化被視為一個積極的信號。對于廣大球迷和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最樸素也是最高的要求就是希望中國足協能夠找到一位能夠帶領中國隊進軍世界杯的主教練。然而,對于足協來說,如何在眾多標準中尋找到這樣一位主教練并非易事,至今他們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思路。
多年來,中國足協未能建立起穩定的人脈關系,領導層的頻繁更換以及在對外交流活動中的“生面孔”形象,使得他們難以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因此,依靠經紀人牽線搭橋成為了足協選帥的唯一手段。然而,這樣的方式無疑增加了選帥的難度和不確定性。要想真正解決中國足球的問題,中國足協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建立專業化的選帥團隊,以足球思維來決策,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適合中國隊的主教練,帶領中國足球走向更高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