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選帥受挫,名宿拒絕協助,足協計劃落空。
盡管中國國家足球隊選帥的具體方案尚未浮出水面,但選帥工作正按部就班地進行。足協為了挑選合適的教練,開始籌劃組建一支“專家組”,期待這支團隊能夠帶來新鮮血液和更專業的選帥眼光。
然而,這個計劃的實施過程并不如預想般順利。足協希望邀請一些國內的足球“名宿”加入專家組,他們曾是足壇的佼佼者,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底蘊。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由于過去合作中存在的不愉快經歷,許多被邀請的資深教練和名宿都拒絕了足協的邀請。
據知名足球記者馬德興透露,這些本土教練和名宿在過去的合作中,雖然以負責任的態度完成了工作,將候選人遞交上去,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尤其是排序首位的候選人幾乎從未當選過。每當國家隊比賽失利,外界總是對選帥專家小組的成員進行指責,仿佛所有的責任都在他們身上。這種“背鍋”的局面讓許多資深教練對再次參與國字號隊伍的教練選聘工作產生了抵觸情緒。
馬德興還指出,足協過去在選帥工作中常常采用“專家評議制度”。這一制度曾是足協為了在選帥過程中少走彎路而設立的,邀請了像徐根寶、朱廣滬、李應發等足壇名宿進入專家組。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專家組”似乎只是一個形式。他們推薦的人選最終很難成為國足主帥。以2019年選帥為例,盡管大部分專家組成員并不看好李鐵,但足協還是選擇了他的推薦。然而,李鐵在國足的表現并不理想,導致專家組成員受到了巨大的非議。
如今,這種“人微言輕”的工作使得名宿們對參與選帥工作產生了抵觸。即便專家組不能在選帥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他們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指導和建議。但現在,就連這點“體面”也難以維持,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字號球隊的整體環境已經到了何種消沉的程度。對于中國足球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考驗。未來,中國足球需要尋找新的方法和途徑來改善選帥工作的困境,以期重振國字號球隊的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