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草皮“蘇超”賽場表現如何?
在揚子晚報網7月8日的報道中,當我們為“蘇超”比賽歡呼時,可能未曾留意到運動員們腳下那一片綠茵草皮。別看這看似普通的草地,卻擁有著不容小覷的強大性能。它經歷了從高溫高濕到重踩重壓的考驗,不僅在顏值上達到標準,更在實力上展現出了驚人的耐受力。
在這片綠色背后,隱藏著的是南京中山植物園科研人員幾十年的辛勤選育歷程。他們自主選育的草品種,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被用于宜興市體育中心的足球場。如今,這同樣的品種也在“蘇超”的賽場上為運動員們提供了一個耐踐踏、易修復、低維護的綠色舞臺。
提到宜興市體育中心,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其采用的國產草品種。就在今年的5月25日,無錫隊與蘇州隊在這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比賽,比分定格在1:1。為了更好地備戰“蘇超”并給運動員們提供更優質的比賽環境,宜興市體育中心從6月開始進行了包括頂棚鋼結構、公共衛生間、賽事照明系統等在內的改造升級工作。而到了8月16日,無錫隊將在這里迎戰徐州隊,屆時這片經過精心準備的場地將再次成為焦點。
在體育賽事中,草坪的質量已經成為了決定比賽體驗的關鍵因素。一個優質的草坪不僅能讓運動員們更好地發揮,更能避免因劣質草坪引發的運動傷害。一個好的足球場草坪,其耐踐踏性遠超普通草種,即使在經過踩踏后也能迅速回彈至原狀。
雖然我國擁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暖季型草坪草種質資源,但長期以來,大部分足球場依然使用的是從20世紀60至80年代引進的“洋草”品種。雖然這些進口草種曾一度滿足國際標準,但在我國特有的高溫多濕、頻繁使用的環境下,卻表現出了適應性差、壽命短、維護成本高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品種的引進大多需要支付高昂的專利費用,使得我國草坪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寄人籬下”。數據顯示,我國市場對進口草種的依賴度仍然高達90%。因此,“自主可控”的草坪育種與推廣已經成為草坪科技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南京中山植物園的草業科學組負責人郭海林介紹道,自1993年起,他們的團隊便開始從國內外廣泛收集暖季型草坪草種質資源。經過多年的研究,他們成功培育出了“蘇植”系列雜交結縷草等新品種。這些新品種不僅突破了“草坪美觀性”和“抗性穩定性”的技術瓶頸,而且在江蘇、上海、浙江、四川等地的專業足球場、校園球場、青奧會、中超聯賽等重大賽事的比賽場地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僅在江蘇省內,就有70%以上的新建和改建足球場采用了這些國產草品種。這些草坪在國際賽事中表現卓越,多次獲得國際足聯和亞洲足聯的“免檢場地”認證,已經成為中國草坪科技走向世界的“綠色名片”。
中國正在逐步擺脫對進口草種的依賴,通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和創新,“中國制造”的草坪正在為世界帶來綠色革命。這不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中國草坪產業自信和自強精神的體現。
上一篇:U16國足平杯收獲多于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