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韓三隊勝國足后鞠躬送三禮
在七月七日那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東亞杯的揭幕戰正式拉開帷幕。對于剛剛在世預賽中折戟的中國國足來說,這是一個重新出發的時刻,但未曾想卻又遭遇了一次沉重的打擊。
比賽伊始,韓國隊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短短七分鐘內攻破了國足的球門,而國足全場顯得十分被動,最終以0比3的慘淡比分敗下陣來。這一結果讓許多球迷都感到意外,因為在東亞杯的歷史舞臺上,中國足球曾經留下了許多精彩難忘的瞬間。
回顧過去的九屆東亞杯賽事,中國隊曾在2005年和2010年兩次奪冠。那時的比賽場面令人熱血沸騰,如在15年前中國隊以3比0戰勝韓國隊的比賽,鄧卓翔的精彩進球讓國人振奮不已。然而如今,這一切的豪情壯志似乎都已隨風而去。最近的記錄顯示,國足對陣韓國隊的比賽已經遭遇了六連敗,進球數為零,失球數卻高達13個。上一次國足贏得比賽還是在2017年的里皮時代。
盡管這次國足的失利讓人痛心,但我們也應該從中看到一些東道主給予的“人情味”。首先,賽程安排上,東道主并沒有選擇讓國足首戰就與實力強大的日本隊交鋒。這無疑是一種保護,因為以國足當前的水平和狀態,很可能再次遭遇完敗,那樣的輿論壓力是巨大的。而央視早已預料到本屆世預賽的結局,以拒絕向境外資本低頭的名義拒播國足賽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賽程設置的合理性。
其次,韓國隊在比賽中給了國足一定的面子。雖然雙方實力有差距,但韓國隊并沒有派出像孫興慜、李剛仁這樣的歐洲五大聯賽主力球員,而是以K聯賽和J聯賽球員為主。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他們在試水,而不是真正要給國足帶來重創。
盡管到場觀戰的中國球迷寥寥無幾,看臺上出現了大片的空座位,但這并不妨礙韓國隊在賽后的風度。他們面對中國球迷看臺鞠躬致謝,緩解了近年來雙方球迷和媒體之間的緊張情緒,也讓人們對韓國足球產生了一絲好感。
然而,競技體育終究還是要靠實力說話。韓國隊的這次“面子”之舉,并不能改變國足當前面臨的困境。接下來國足的第二場比賽將在北京時間7月12日18:24對陣日本隊。我們能否避免再次慘敗?能否在球場上找回失去的“面子”?這一切都充滿了未知。但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相信,只要國足不放棄努力,終有一天會重返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