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高薪引爭議,潘粵明建議換人選。
近年來,中國國家足球隊(國足)的年薪問題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有消息稱,國足球員的年薪高達300萬,這一數字引發了公眾的強烈不滿,許多人呼吁再次降低球員的薪水。這種呼聲似乎早有預兆,前不久潘粵明的公開吐槽就是一個信號。
前國腳徐亮在直播中談及國足的處境時,原本意圖為球員們發聲,訴說他們的辛苦。然而,他的言論卻適得其反,引發了更多關于降薪的討論。他在直播間情緒激動地表示:“國足不能再降薪了,再降就沒人踢足球了。”他強調球員們的收入是青春飯,踢到30歲就差不多了,因此不能過低。他還舉例說,中國球員的薪資已經降到了日韓球員的三分之一,再降下去將無法繼續踢球。
然而,觀眾的反應并不買賬。有網友直言不諱地表示:“那就別踢了唄,省得繼續丟臉!”甚至有網友調侃道:“哥,您踢的那叫球?那叫養老。”
與此同時,演員潘粵明也在微博上公開批評國足主教練伊萬科維奇,質疑其能力并質疑整個國足的表現。他怒斥道:“一個裝傻不辭職的所謂教練,你指望它拯救中國足球?”潘粵明的批評背后是中國足球的連續失敗。在最近的世預賽中,國足表現糟糕,連續第六次無緣世界杯。
此外,從2019年開始,中國足球界經歷了“金元時代”至“限薪時代”的巨大轉變。盡管本土球員的頂薪從稅前1000萬元降至300萬元,降幅達70%,但球員們的不滿依然顯而易見。部分球員甚至威脅要轉投東南亞聯賽。然而,《湖南日報》等媒體并沒有放過他們,諷刺性地問道:“第三次降薪,降薪能激發男足的血性嗎?”
事實上,足球降薪的背后有限薪令的影響。原本計劃將頂薪壓至200萬,但遭到了俱樂部的抵制后妥協為300萬元。然而,這依然無法滿足公眾對國足“高薪低能”的不滿。人們普遍認為,國足的高薪消耗了社會資源,需要用成績來挽回尊嚴。
與男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女足。盡管女足的頂額年薪遠低于男足,但她們在比賽中的拼搏精神和成績卻贏得了公眾的廣泛贊譽。因此,輿論普遍支持降低男足的薪水,認為他們應該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總之,國足的問題不僅僅是薪水問題,更是成績問題。公眾期望的是一支有拼搏精神、有成績的球隊,而不是一支只會拿高薪、踢爛球的隊伍。因此,降低球員的薪水并不是目的,提高球隊的成績和表現才是根本。只有當國足用實力和成績說話時,才能真正贏得公眾的尊重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