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媒贊蘇超,江蘇再燃戰火!四年后,口號重現人間。
自直播平臺上的新聞爆出后,盛夏6月3日,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被球迷們親切地稱為“蘇超”的賽事,已經火爆出圈,它不僅是一場體育的狂歡,更是一場席卷了文旅與經濟的全民狂歡。蘇媒《荔枝新聞》對此進行了深入的點評。
回溯至2021年那個春天,南京奧體中心曾見證了江蘇蘇寧隊最后的訓練。那支剛剛奪得中超冠軍的球隊在三日前宣布停止運營,那一剎那,吳曦彎腰觸摸草皮的鏡頭在江蘇球迷群中迅速傳播開來。球迷們無法接受這一事實,一位球迷在城市的大屏上打出了醒目的九個大字:“江蘇不能沒有江蘇隊”。
四年后的端午夜,暴雨如注的南京五臺山體育場里,1.6萬名球迷身披雨衣,齊聲高唱《茉莉花》。那晚,場上的對決是南京隊與無錫隊的激烈比拼,賽事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色彩——被人們戲稱為“鹽水鴨VS水蜜桃”之戰。誰曾料到,正是這場“蘇超”的狂歡,讓江蘇足球在灰燼中重生。
這支由13支隊伍、516名球員組成的聯賽中,僅有29名職業球員,其余大多為業余球員,年齡層次豐富,從40歲的中年人到16歲的青少年都有。不同城市的隊伍也帶來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徐州隊的戰術靈感來源于“大漢雄風”,蘇州隊則以園林造景思維構建傳控體系。而常州、南京等地的文旅局更是借此機會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營銷活動。
“散裝江蘇”這一曾經的戲謔標簽,在蘇超賽場上煥發出了新的內涵。賽場外,江蘇的經濟發展也日益繁榮,GDP高達13萬億。常州的新能源工程師與揚州的早茶師傅在同一個賽場觀賽,這不僅是對球隊的助威聲,更是全省均衡發展的底氣的體現。
如今,江蘇的足球場早已超越了競技的范疇,成為了城市文化的展演場。在這里,各地的文化特色與足球賽事相互交融,碰撞出獨特的火花。從被人們調侃為“內斗”的德比大戰中,我們看到了“你好,我要更好”的良性競合關系。
四年的時間,江蘇足球走過了涅槃之路。從當初解散時的悲鳴到今日賽場上的豪情,這場重生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真相:所謂的“散裝江蘇”,其實是長江與淮河共同哺育下的文明自覺。當十三塊文化拼圖各自閃耀時,整幅畫卷才顯得更加磅礴壯麗。
在當前的綠茵場上,我們看不到超級外援的天價轉會,也看不到資本裹挾的泡沫喧囂。只有各地的市民們為各自的隊伍加油鼓勁,他們的吶喊聲、助威聲充滿了整個賽場。當終場哨聲響起,看臺上爆發出經久不息的吶喊:“江蘇——戰斗!”這聲音仿佛穿越了四年的時光,再次在人間回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