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聽“還我廣州隊”的呼聲?
在最近的一場中甲比賽中,廣東廣州豹隊在主場遭遇了慘敗,對手是重慶銅梁龍隊。令人心酸的是,由于重慶隊內有多名前廣州隊球員和教練,導致眾多前廣州隊球迷倒戈相向,現場響起了“還我廣州隊”的呼喊。這聲呼聲,是對廣州豹隊現狀的不滿,也是對廣州隊解散事件的遺憾。
廣州豹隊的困境,其實是廣州隊解散后的一系列問題的縮影。自廣州隊解散已有四個多月,但球迷的情感依然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關于隊伍解散的根源,社會各界的解讀五花八門,其中不乏涉及政治因素的陰謀論。
事實上,廣州豹隊的失敗,某種程度上是“躺槍”。如果我們不能深入探究廣州隊解散的根源,就無法避免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那么,這聲“還我廣州隊”究竟該向誰發出?
這還要回到“金元時代”的末尾。2021年3月10日,廣州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退市,標志著其財務狀況的嚴重惡化。據報道,其累計虧損已達86.35億,對集團內關聯公司的應付款余額更是高達70.19億。
這些巨額虧損和債務,大部分來自于恒大集團的借款,而非增資擴股。當恒大集團自身陷入財務危機,其借款給廣州隊的資金鏈也隨之斷裂。盡管廣藥集團等國資曾考慮對廣州隊進行股改,以延續其歷史輝煌,但因無法解決龐大的負債問題而退卻。
廣州隊的困境在于,經營虧損了沒人輸血,經營賺錢了還要先還母公司的債。這就像一個悖論:俱樂部要持續經營,但卻因為巨大的債務而無法自持。財務報表中若存在對持續經營實體的強調或保留意見,將無法滿足基本假設,進而影響俱樂部的運營。
更令人遺憾的是,廣州隊曾接近實現自負盈虧,曙光就在不遠處,卻因歷史債務問題而倒下。若沒有那“致命的70億”和巨額欠薪的桎梏,廣州隊的香火至少能夠得以延續。
這種情況并非廣州隊獨有的困境。金元時代落幕時,許多球隊都因股東借款等問題陷入困境。同樣被廣藥青睞的廣州城、奪冠后即解散的江蘇隊等,都可能存在難以理清的股東往來等亂賬。
反觀海外成熟聯賽,雖然也使用股東借款這種間接注資方式,但他們更注重俱樂部的財政健康和資本結構。例如英超和歐足聯的財務監管規則,不僅關注俱樂部的盈虧情況,還會對俱樂部的凈資產和負債進行嚴格管理。
因此,對于中國職業足球來說,管理者應當學習海外聯賽的成功經驗,引導投資人以增資擴股而非股東借款的方式注入資金。同時,整個社會也需要形成真正的足球文化,把熱愛融于生活、付諸于行動,讓“百年俱樂部”有生存的土壤。
那么,“還我廣州隊”的呼聲,應該向無法以可持續、負責任方式運營俱樂部的投資人、不職業、不作為的管理者發出。或許,這也是對我們球迷自己的一個提醒:我們需要用行動去支持我們熱愛的球隊和俱樂部,去推動中國職業足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