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壇反腐留遺憾:豪門涉案,無罰難服眾
隨著王小平和劉軍兩位中國足協高層被判刑,持續兩年多的中國足壇掃黑行動畫上了句號,所有涉案人員均得到了應有的法律制裁。盡管這一結果在表面上看起來相當圓滿,但實際上只能說它部分地實現了這場掃黑運動的初衷。
據國內媒體報道,王小平曾擔任足協紀律委員會負責人,非法收受金額高達600余萬元,其中與廣州恒大相關的金額就達到了驚人的400萬元。此外,他還涉及上海申花、上海上港、河北華夏幸福等俱樂部。廣州恒大作為足協“活動”最頻繁的俱樂部之一,在王小平的庇護下曾多次逃過紀律的懲處。例如在2017賽季中超,恒大球員賽后集體拒絕與裁判握手,最后僅隊長鄭智受到禁賽處罰,而負責賽風賽紀的正是王小平。這樣的關系背后,不難讓人猜測王小平對恒大的“手下留情”并非無因。
然而,王小平的案子揭示的不僅僅是恒大一家俱樂部的黑幕。前足協負責人陳戌源也曾透露,不少俱樂部曾背著現金來到他的房間“獻金”,即便是在他剛上任且與這些俱樂部并不熟悉的情況下。這表明中超俱樂部之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走后門”、諂媚的風氣,喜歡與足協進行幕后“勾當”的球隊遠不止恒大一家。
隨著掃黑行動的深入,這些俱樂部的非法行為和所得利益逐漸被曝光,但遺憾的是,卻沒有一家俱樂部因此受到應有的處罰。即使是一些已經自行解散退出足壇的俱樂部,如恒大、佳兆業、華夏幸福等,仍然有一些俱樂部依然存在,且能夠穩如泰山般地繼續運營。
我們當然可以引用中國足協的規定,為這些中超俱樂部開脫,稱“違規違紀行為發生兩年后,紀律委員會將不再受理及處理”。但是這樣的“網開一面”真的能夠起到震懾作用,讓這些有“前科”的俱樂部以后不敢再犯嗎?或許這樣的想法過于天真了。
掃黑行動雖然告一段落,但中國足球的改革仍然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深刻反思這場風波背后的種種問題,從根本上改變足球環境的生態環境,才能讓中國足球走向健康、規范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