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足協自薦系統需明確目標
在閃電體育的最新報道中,我們注意到中國足協最近公布了關于球員自薦系統截至6月30日的詳細數據。這一系統在短短時間內吸引了超過2.5萬人的注冊,流程啟動者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55人,最終有303人成功進入備選庫。這一數字的背后,似乎昭示著中國足球人才庫的壯大與豐富。
然而,我們需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這一現象。首先,從初衷來看,該系統的設立無疑拓寬了足球人才的選拔渠道,為更多有志于足球事業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正視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問題。
從擴大足球人口的角度來看,雖然注冊人數眾多,但其中不乏一時興起、僅僅出于好奇而注冊的人。真正能夠持續參與足球訓練和比賽的人并不多,其占比也尚未明確。如果不能將這種注冊的熱情轉化為實際的參與度,那么所謂足球人口的增長便只是一句空談。
在選拔人才方面,該系統所采取的“大海撈針”式的方法效率低下。年齡跨度從5歲到47歲,如此寬泛的年齡區間使得選拔缺乏針對性。不同年齡段的球員在技術和身體條件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一概而論的選拔方式難以精準地發掘有潛力的球員。此外,2011年至2013年年齡段的球員占據了超過69%的比例,如此集中的年齡分布容易忽視其他年齡段的人才。即便有專家團隊進行初篩評估,但在如此復雜且無重點的人員構成面前,也難以精準地定位有潛力的人才。
因此,足協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應盲目采用這種“撒大網”式的做法。而應明確目標,針對特定年齡段和特定技術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拔。對于青少年球員,可以分年齡段制定詳細的選拔標準;對于具有突出技術特長的球員,可以設立專項選拔通道。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有潛力的球員在實戰中被發現,進而推動中國足球事業的發展。
總之,中國足協在推進足球人才選拔機制革新的過程中,必須明確目標、精準施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足球人才選拔的革新,為中國足球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國足敗北,連失三球于韓國
下一篇:東亞杯初戰失利,國足需耐心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