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國足問題在決策,非身體技術
在6月7日晚上,北京的知名媒體人楊天嬰在社交媒體上,針對國足在世預賽的失利以及他本人對北京地區青訓的調研情況,發表了一篇長文。他認為,球員們在比賽中的表現不佳,與他們的決策能力不足有著密切的關系。
楊天嬰指出,從國足出局的幾場比賽中可以看出,中國隊員在面對亞洲對手的壓迫性防守時,往往會出現慌張和混亂的情況。在進攻方面,他們缺乏明確的思路,常常只是簡單地回傳或橫傳,一旦被逼搶就容易丟球。在對手的嚴密防守下,他們的傳球顯得磕磕絆絆,前鋒隊員幾乎沒有任何的進攻機會。這些問題不僅僅出現在國家隊身上,也并非是這屆國家隊特有的問題。
在批評中國足球時,常常會提到“急功近利”這個詞。那么,急功近利與今天的輸球又有什么關聯呢?他通過自己的調研發現,其實急功近利正是導致國足這個表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青少年足球培養的過程中,很多青訓機構、俱樂部和民間的機構都以市場化為導向,需要通過取得比賽成績來維持生存和發展。因此,他們在選拔球員時,往往更看重那些身材高大、力量出眾、技術盤帶出色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小時候很容易帶領球隊取得好成績,從而使得青訓機構和家長都能獲得滿足感。
然而,足球不僅僅需要身體和技術,更需要的是決策力。決策力是一種在復雜情況下,對于足球場上情況的判斷、對于技術的選擇以及對于戰術的使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有時是一種天賦。在楊天嬰看來,決策力是足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他曾在國安青訓部門看過一些視頻,其中有些孩子在身體和身高上并沒有優勢,但他們卻能夠預判球場變化,跑到合適的位置接球、解圍,并且能夠快速找到分球路線。這樣的孩子在青訓機構中往往被忽視,但卻是非常寶貴的。
隨著歲數的增長,孩子的身體發育會有早晚之分。當初那些身材高大、盤帶出色的孩子,到了后來可能就沒有優勢了。而那些決策力好的孩子,則會逐漸體現出他們的優勢。歐洲頂級球員的評價中,常常會聽到“踢球合理”這個詞。這里的“合理”就是指在某個情境下做出的判斷和選擇是正確的。而這種合理的判斷和選擇,正是決策力的具體表現。
中國足球在亞洲賽場上的最大劣勢,并不是身體和技術,而是決策力的劣勢。在球員的選拔中,決策力好的球員并沒有獲得更多的機會,反而那些身材高大、力量強的孩子一層層進入了各級國少、國青隊,最終進入了國家隊。這其實就是急功近利的犧牲品。很多地方的青訓都忽視了從小孩子決策力的選拔,而更看重球商、球場感知力等軟實力方面的天賦。這樣的孩子在小時候因為身體沒有優勢,往往被早早淘汰。
以巴雷西為例,這位身高1米76的單薄男人因為出色的球場預判、補位選位以及后場組織能力而享譽世界。如果他的青訓環境更強調身體力量而非決策力的話,他可能早就被淘汰了。幸運的是,他的青訓環境更重視他的決策力天賦。這就是所謂的急功近利的犧牲品與重視決策力的成功案例之間的對比。
因此,要提高中國足球的水平,不僅僅需要改善技術和身體條件,更需要從小就重視球員的決策力培養和選拔。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有潛力的孩子得到機會展示自己,讓中國足球真正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