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超到蘇超,業余狂歡之路?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615944
這是一場出乎意料的“圈子突破”。
在許多人眼中,比賽第一,友誼其次,而當這場江蘇城市足球聯賽——被稱為“蘇超”的比賽展開時,它卻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沒有假球,因為都是各城市之間的世仇較量;常州變“吊州”,“吊州”又變“巾州”,短短三輪比賽,蘇超已經頻頻成為網絡熱點。
蘇超,是江蘇省官方主辦的業余足球比賽。十三個地級市各派一支隊伍參賽,賽程長達7個月,基本安排在周末方便觀眾觀賽。端午假期剛過,蘇超第三輪比賽便吸引了9萬多名觀眾,場均觀賽人數超過了同期舉行的中甲聯賽。
作為賽事承辦方,江蘇省足球運動協會副主席王小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在賽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并沒有預料到蘇超的火爆程度。最初他們甚至擔心會冷場,場館坐席數量的要求最初是不低于2000個。然而現實是,從村超到村BA,再到蘇超,盡管都是業余比賽性質,蘇超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話題中心。
蘇超的火爆并非偶然。從去年11月的第一次江蘇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對抗賽開始,江蘇省便開始了半年的籌備工作。這次比賽強化了南京與蘇州作為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的示范引領作用,也為全省的足球競賽體系奠定了基礎。而常州、徐州等城市積極響應,公開招募球員,為蘇超的舉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超并非全員業余,為了提升比賽的觀賞性,每支隊伍允許有三名職業球員參與。數據顯示,此次參賽的隊伍中職業選手、學生和業余愛好者共存,年齡跨度從16歲到40歲,平均24歲。而其背后是一整套專業的競賽系統在支撐,包括賽事的信息統計系統、技術官員和裁判員等,都是按照職業聯賽的模式和標準執行的。
除了預判觀賽人數,城市還在深挖賽事經濟的其他可能。端午期間,多個城市針對客隊市民推出了景區免票優惠政策,帶動了主場城市銀聯異地渠道文旅消費總額的增長。這場幾乎沒有中超球星的非職業聯賽,正在打開江蘇體育消費的另一扇大門。
江蘇的足球基礎設施底子不薄,每萬人擁有足球場數和人均擁有足球場面積都是全國第一。蘇超的舉辦為那些無隊可看的球迷提供了一個支持主隊的機會,場均觀賽人數甚至超過了中甲聯賽。而票價方面,“蘇超”的價格親民,但一票難求,幾乎場場售罄。二手平臺上甚至出現了高價炒票的情況。
江蘇特殊的地域文化為蘇超的火爆提供了土壤。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彼此之間的良性競爭形成了適合足球的土壤和文化。蘇州和無錫的蘇南德比、南京和無錫的鹽水鴨VS水蜜桃、徐州與宿遷的楚漢之爭等梗點頻出,讓比賽更具看點。
相較于職業聯賽,業余賽事可以覆蓋更多內容,且觀賽門檻更低。除了賽事本身的競技性外,蘇超還具備了娛樂和社交屬性,給大家提供了情緒價值。職業比賽主要關注競技水平而業余比賽更像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兩者的出發點并不一樣。
如今蘇超的成功引發了其他省份的思考和效仿。河南省、安徽省等多個省份都在探索是否可以舉辦類似的賽事。專家認為其他地方完全有可能出現類似蘇超的賽事但能否獲得全網關注則需要相關部門開拓思維、創新形式結合地域特色進行打造。
對于未來的蘇超來說如何繼續保持火爆態勢如何創造更多新意是擺在江蘇面前的重要工作也是全國足球愛好者所期待的。蘇超的成功不僅是一次體育賽事的成功更是一次地域文化交流的成功為江蘇乃至全國的體育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