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壓力:免費培養球員資金緊,嗨球公益非慈善
6月2日,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中,校園足球從業者石明松對近期備受關注的嗨球與家長之間的糾紛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提到,這場風波對孫繼海的聲譽確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原本被宣傳為免費公益的青訓活動,當活動負責人離開后卻涉及到賠償金的問題,這對公眾對孫繼海的形象有著不可忽視的沖擊。
石明松指出,在青訓行業中,純免費的模式是較為罕見的。盡管不論是收費還是免費,青訓俱樂部與普通的興趣班有所差異,但都需要簽訂明確的協議來規范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這些協議的細節可能包括合同的期限、二次轉會的抽成等等,具體情況因俱樂部而異。
青訓機構的主要盈利模式通常是通過向更高級別的足球俱樂部輸送人才來獲得經濟收益。然而,石明松解釋說,從實際操作來看,依靠這種方式賺錢并不容易。因為培養一個足球運動員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場地、食宿、聘請高水平教練以及體能師、康復教練等各方面的費用。如果還要到外地參加比賽,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石明松進一步表示,“嗨球少年”青訓模式雖然帶有一定的公益色彩,但并不等同于慈善。足球市場的人員流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戰術體系、球員特點、人際關系等都會對市場產生影響。因此,出現這樣的糾紛也是市場越來越活躍的體現。
他同時指出,隨著家長對足球的了解增加,俱樂部對處理糾紛經驗的積累,未來轉會過程中的糾紛將會逐漸減少。雖然目前依靠眾籌等方式來緩解資金壓力,但終究還是需要依靠拉贊助和自身資金投入來維持青訓機構的運營。
綜上所述,石明松認為,青訓工作既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理解,也需要俱樂部和家長之間的良好溝通與協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優秀的足球運動員,推動中國足球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