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海堅持規定,中間人助瀾引關注,家長避仲裁。
近日,孫繼海及其青訓項目嗨球少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被球員家長控訴的事件更是成為了熱議的焦點。
事件的起因是球員家長對孫繼海及其青訓項目的控訴視頻,視頻中家長聲稱是因為訓練強度過大導致孩子傷病,希望退隊并讓孩子回歸校園足球。然而,在要求拿到自由身證明的過程中,家長被索要18萬的解約費用,家長對此表示無法接受,并使用了“敲詐”、“黑中介”等激烈言辭。
從家長的表述來看,他們試圖給公眾留下一個弱者的形象,以博取大眾的同情。然而,輿論卻幾乎一邊倒地站在了孫繼海這邊。這是因為家長的表述中存在許多漏洞。比如,家長過度強調自由身的重要性,這讓人懷疑他們的真實目的可能是為了讓孩子轉投其他培訓機構,繼續走專業模式。
此外,家長在視頻中提到的每天訓練4小時導致傷病頻發的問題,但實際上嗨球的訓練安排是經過科學規劃的。央視甚至親自到場拍攝過訓練情況,證實了訓練強度和恢復措施的合理性。
再者,家長后續發布的視頻中又提到了教練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這與之前因傷退隊的說法自相矛盾,這使得外界對家長表述的真實性產生了更多的質疑。
青訓機構培養孩子并非義務,如果家長認為有更好的選擇,轉投別處也無可厚非。但青訓機構在免費培養孩子的同時,還承擔了衣食住行等全部費用,并讓孩子打主力。因此,當家長希望將孩子轉會至其他機構時,當然需要支付一筆合理的補償金。而這筆18萬的解約費,其實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
考慮到嗨球在這個孩子身上的巨大投入,包括支付孩子前往日本和德國的費用以及聘請高水平教練的支出,18萬的解約費絕對不是家長所說的敲詐。反而,如果家長覺得這些費用不合理,那么當初為何要同意讓孩子前往德國和日本呢?
此外,如果家長認為合同條款設置不合理,那么當初為何要將孩子送到嗨球少年?為何要簽下這份合同?難道孫繼海強迫家長簽訂了合同嗎?這一點顯然是不成立的。
當雙方出現分歧時,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通過法律途徑。然而,球員家長至今仍未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家長自知理虧,他們清楚一旦足協介入調查并做出裁決,賠償費用也未必會比18萬少多少。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廣泛熱議,除了球員家長的幾個視頻外,還有“中間人”在背后的推波助瀾和媒體的持續曝光。球員家長接受媒體采訪時不斷控訴嗨球青訓的目的就是要把壓力甩給輿論、用聲浪換取談判籌碼!但顯然這次他們可能會失算。
孫繼海的嗨球少年確實是免費培養孩子并且對這批孩子非常負責任除了球鞋需要自己準備其他費用全包。而關于孫繼海拿免費當幌子騙人的說法其實是在混淆視聽因為免費培養并不意味著就應該無條件解約。雖然嗨球青訓有一部分資金來自公益募集但大多數費用還是由孫繼海本人和合作伙伴承擔。他們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目的就是為了培養這些孩子并簽約職業隊賺取培養費。
無論這個孩子最終是否被其他俱樂部買走或者沒有踢出來對于家長來說都是免費培養的待遇。當然從小培養的過程中變數很大那些在培養中掉隊的孩子如果家長覺得有更好的選擇孫繼海并沒有找他們要一分錢就把自由身證明給了他們。而對于那些決定回歸校園的孩子如果家長覺得嗨球合作的學校教育資源、教學質量好于他們家鄉的學校他們也可以選擇留在大連繼續上學他們的學籍并不會因為離開嗨球受到影響。
總的來說這件事的背后反映了中國足球界的一些現實問題包括青訓機構的運營模式、合同條款的設置以及球員家長的權益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妥善的解決才能推動中國足球的健康發展而足協出臺的“退隊賠償機制”也正是對青訓機構的一種保護措施體現了足球界的公平性和規范性。希望雙方能夠通過溝通和協商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繼續通過輿論和網絡爭端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