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興超越,蓉城五人國足,四川足球新紀錄
在5月22日,中國足球協(xié)會公布了最新一期國家男子足球隊集訓的27人大名單。這份名單中,有五名來自成都蓉城的球員——韋世豪、楊明洋、胡荷韜、韓鵬飛、劉殿座,這刷新了四川足球“單次輸送國腳數(shù)量最多”的記錄。
這次集訓名單中,北京國安的球員數(shù)量最多,而成都蓉城緊隨其后,位列第二。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四川足球的輝煌與沉寂,也是中國職業(yè)足球發(fā)展的縮影。
四川足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的甲A時代。那個時代的“成都保衛(wèi)戰(zhàn)”和1997年四川全興的黃色狂飆,讓這片土地成為中國足球的“西部燈塔”。然而,2002年川足解散的寒冬,讓四川足球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沉寂。直到2021年成都蓉城沖超成功,這片土地才再次燃起希望。
成都蓉城的崛起并非偶然。自2018年成立以來,俱樂部就確立了“職業(yè)化、市場化、本土化”的戰(zhàn)略方針。在投資超10億元打造鳳凰山專業(yè)足球場的同時,俱樂部還引入了韓國教父級教練徐正源,并構建了“本土青訓+國際視野”的人才體系。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俱樂部在2023賽季中,鳳凰山場均上座率高達4.2萬人,成為中超之冠。這種火爆的球市背后,是俱樂部對球迷文化的深耕。
此次入選的五名國腳球員中,既有像韋世豪這樣輾轉多隊的“浪子”,也有如胡荷韜這般從校園足球走出的新星。胡荷韜的入選更是具有象征意義。他通過成都蓉城與教育局共建的“足球菁英計劃”,從校園足球中脫穎而出,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從校園到國字號的三級跳。
此外,成都蓉城的青訓基地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模式。每個球員都有一份由運動科學團隊打造的特殊“成長檔案”,該檔案不僅記錄著球員的體能數(shù)據(jù)和技術特點,還包含心理評估、營養(yǎng)方案以及家庭支持系統(tǒng)分析。此外,俱樂部還引進了德國先進的智能訓練系統(tǒng),大幅提升了訓練效率。
雖然短期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這也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在五個國腳中,只有胡荷韜是純本土青訓產品。這反映了蓉城乃至中國足球青訓的深層焦慮:如何在短期成績壓力與長期人才培養(yǎng)之間找到平衡?與此同時,當鳳凰山球場的燈光照亮夜空時,許多中小俱樂部仍在生存線上掙扎。或許,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一兩個“蓉城奇跡”,而是一套可復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體系。
回顧歷史,二十年前四川足球在資本泡沫中崩塌;二十年后,成都蓉城用職業(yè)化的堅守重鑄輝煌。當這些國腳身披國家隊戰(zhàn)袍踏上賽場時,他們不僅承載著四川足球的復興夢想,更肩負著中國足球打破地域桎梏、重構生態(tài)體系的時代使命。盡管這條路漫長而充滿挑戰(zhàn),但至少成都蓉城的紅色火焰已經(jīng)照亮了第一步。
曾經(jīng)的四川全興在頂級聯(lián)賽中的最好成績是季軍,而現(xiàn)在的成都蓉城在上個賽季已經(jīng)追平了這一成績,本賽季更是有超越的勢頭。在甲A時代,四川全興的國腳多數(shù)都是本土青訓出品且在國家隊打主力。而現(xiàn)在的成都蓉城雖然也輸送了五名國腳,但多數(shù)是通過外地引進的球員。雖然他們在國家隊有露面的機會,但打主力的位置卻并不容易。這或許也是中國足球需要深思和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