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籃協重啟歸化,CBA球隊接通知,血統非硬性。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男籃的競技水平逐漸下滑,特別是在國際大賽上的表現令人痛心。連續缺席兩屆奧運會,成績的慘淡讓人不禁要問,中國男籃何去何從。自從郭士強接任中國男籃主教練以來,他的目標明確:重返奧運會,成為球隊的首要任務。然而,現實卻十分嚴峻。
球員水平的整體下滑,特別是在易建聯退役后,球隊失去了核心支柱,使得重新打入奧運會的難度大大增加。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中國籃協決定重新啟動球員歸化政策。這一決策不僅在專業籃球論壇上引起了熱烈討論,也得到了CBA各球隊和地方體育局的積極響應。
回顧過去,中國男籃也曾嘗試過歸化球員,例如李凱爾。盡管他曾在奧預賽中為中國男籃出戰,但他的能力并不算強,對中國男籃的幫助也有限。當時的歸化政策相對保守,更傾向于歸化擁有中國血統的球員。
而今,歸化政策的重啟有了重大變化。首先,歸化工作的推進不再由籃協獨攬大權,而是交由CBA各球隊主導,地方體育局協助協調。新賽季的CBA各隊都將擁有一名歸化球員的名額,這些歸化球員將按照國內球員的身份對待。這一政策的落地,無疑將為各隊帶來新的活力和選擇。
在歸化球員的選擇上,中國籃協此次放開了血緣的限制,改為“堅持文化認同、血緣優先、總量控制、能力為重”的四大原則。這意味著歸化球員不再局限于擁有中國血統,而是更加看重球員的能力和文化認同。這一改變將大大拓寬中國男籃在歸化球員選擇上的范圍。
隨著這一政策的正式實施,各CBA球隊都在積極布局歸化事宜。青島、廣廈、天津和上海等隊都已經有了明確的歸化目標。而遼寧男籃更是與一名正在征戰NBA的球員進行了溝通。這些外援一旦成功歸化,將能代表中國男籃出戰,無疑將大幅提升中國男籃的實力,增加重返奧運會的希望。
對于各CBA球隊而言,新賽季除了外援政策不變外,還將增加歸化球員的元素。這將極大地影響各隊的成績和爭冠格局,使得新賽季的競爭更加激烈和精彩。
總體而言,中國男籃正處在變革與希望之中。雖然路途坎坷,但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男籃定能重振雄風,再次站在國際籃球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