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郅至姚明時代,信蘭成引領男籃變遷
編輯:拾柒
中國籃球,曾于亞洲的賽場上獨領風騷,令世界籃壇亦為之矚目。那時的輝煌,如1996年的亞特蘭大、2004年的雅典、2008年的北京,三次奧運躋身八強,鑄就了一代球迷心中的榮光。然而,這耀眼的光芒卻在短暫的時間里驟然暗淡,仿佛被一只無形的手拖入了漫長的寒冬。
這寒冬的始作俑者,信蘭成,曾兩度掌管中國籃球運動管理中心。在他的任期內,中國籃球比賽的結果并不理想,釜山亞運會上爆冷輸給韓國,中國籃球就此止步四連勝。重大失誤后,信蘭成被罷免革職,但他的影響卻延續了下來。
在他的第一次任期內,信蘭成推行的“改革”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議。為了確保所謂的“國家隊長期集訓時間”,他直接將CBA的聯賽場次從50場砍至34場,大大減少了球員的實戰機會,令許多球員和俱樂部苦不堪言。此外,他還頻繁地更換教練,最夸張的時候出現長達數月的空窗期,使得籃球隊的訓練陷入半停滯的狀態。
除了戰略方面的改革,信蘭成還試圖通過地方體育局加強對球隊的管理。他限制職業化發展較快的俱樂部的自主權,以壓縮贊助商影響力,但這也導致了資金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信蘭成竟讓有名氣的球員在休賽期時承擔起拉贊助商務的任務,這無疑分散了球員的精力和訓練的專注度。
2009年,信蘭成重新被提拔為中國籃球協會副主席。他再次開始他的“改革”之路。或許是對王治郅的不信任,信蘭成頻繁召回王治郅參與國內的小比賽。盡管王治郅多次咬牙堅持,但在其要求下為世錦賽做準備時依然遭遇回國參賽和留美訓練的矛盾。信蘭成對此選擇無視,直接將王治郅從國家隊除名。
在姚明成功入選NBA后,信蘭成同樣對其不放心,多次以比賽的名義召回國內。姚明回國后參加的大部分都是商業比賽。長時間的精力透支導致姚明無法根治小傷,最終在31歲的巔峰時期宣布退役。
回望信蘭成主政的歲月,聯賽的萎縮扼殺了新星的成長土壤,國家隊的動蕩葬送了戰術連貫的傳承。他的“改革”非但沒有帶來速成的榮耀,反而讓中國籃球“倒退”了二十年。信蘭成的決策不僅讓中國籃球的未來蒙上陰影,更讓無數球迷感到痛心和惋惜。對于他的行為和決策,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評價。
然而,中國籃球的未來仍充滿希望。從過去的教訓中吸取經驗,我們應繼續努力、不斷進步、尋找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通過持續的努力和改進,中國籃球才能重新崛起,再次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強隊。這是每一個熱愛籃球的人的期望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