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選秀,漸顯尷尬
又是一年CBA選秀大會的來臨,這次選秀大會可謂是熱鬧非凡。福建隊用狀元簽選中了來自清華的楊曦皓,這位年輕球員的潛力和實力得到了福建隊的認可;四川隊則用榜眼簽選中了太原理工的杜智博,他的技術和戰術意識都得到了四川隊的青睞。江蘇隊探花簽選擇了廣西隊的龐崢麟,他的速度和突破能力為球隊注入了新的活力。寧波隊第四順位選中了北大的李苑鑫,這位球員的出色表現也為球隊未來的比賽增加了勝算。
今年的選秀人數雖達到64人,但只有21人被各隊選中。這一現象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CBA選秀大會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與十年前相比,雖然選秀制度有了巨大進步,但是面臨的挑戰也不斷增多。回想2015年首屆選秀大會,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的方君磊成為了首位選秀狀元,但卻并未能在CBA有太大的發揮,他的表現和數據都不盡如人意。
時至今日,盡管選秀大會為球隊提供了補強的渠道,尤其是對于自家青訓相對薄弱的球隊來說更是如此。然而,從歷年的選秀人數來看,卻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21年的87人到2023年的71人,再到今年的64人,這樣的數字變化令人深思。
更為關鍵的是,在報名參加選秀的64人中,僅有48人參加了青島國信籃球訓練基地舉辦的選秀訓練營。這一現象說明了一個問題:許多球員的實力和潛力尚未得到充分展現和挖掘。
再看2024年的選秀大會,盡管有29人被選中,成為歷史第二高,但到了今年卻降到了21人。這說明一些CBA球隊在面對選擇時更加謹慎和理性,不愿意冒險選擇一些自身條件不突出或者沒有即戰力的球員。尤其是強隊,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自家青訓的球員或者有天賦的球員。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一方面是自家青訓的球隊不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的培養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大學生球員的整體質量逐漸下滑,年齡上的優勢也不再明顯。從天賦和即戰力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球員進入職業聯賽時已經超過了最佳年齡期。而像龐崢麟這樣的即戰力球員在選秀大會上越來越難以找到。
此外,越來越多的球員選擇放棄名校學籍,直接帶著天賦進入CBA。比如管子煜這樣的球員,雖然他們已經具備打CBA的能力,但他們在CUBAL中的同輩中卻是越來越少。這也導致CBA球隊在選擇球員時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更少的可選范圍。
因此,對于CBA選秀大會來說,或許應該進行一些改革和調整。比如可以減少選秀輪次,將兩輪改為一輪,讓首輪被選中的球員更加珍惜機會和展現自己的實力。同時,對于那些沒有在首輪被選中的球員來說,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和機會。而對于那些為了進入CBA而放棄學業和培養資源的球員來說,也應該謹慎考慮是否真的適合走這條路。
總之,CBA選秀大會是一個展示自己、展現實力的舞臺,只有那些真正有天賦和實力的球員才能夠在其中脫穎而出并得到球隊的青睞和認可。而對于那些為了追求夢想而盲目選擇進入CBA的球員來說,他們需要更加謹慎地考慮自己的未來和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