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籃勝韓國奪季軍,三號位需顛覆,一二號位亦需革新。
今天,女籃亞洲杯三四名決賽上,中國女籃以101:66的絕對優勢戰勝了韓國隊。然而,這場勝利背后卻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首先,在與日本的比賽中,中國女籃的失利不僅突顯了張子宇的挑戰,更揭示了中國籃球的諸多問題。昨天面對日本女籃的五外打法,我們的史詩級復古雙塔陣容顯得一籌莫展。作為功勛主帥及籃協副主席的宮魯鳴,盡管擁有較大的容錯空間,但他的戰術布置和人員選擇卻讓人感到疑惑。他似乎過于重視內線而忽視了外線的戰術布局,這在面對快速靈活的對手時顯得尤為尷尬。
在這場比賽中,日本女籃憑借16記三分球打得中國隊落花流水。其中,張子宇作為超級中鋒,雖然有出色的表現,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一方面,她被日本隊的三分球瘋狂點名,防守端顯得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女籃的后衛線在比賽中并沒有給張子宇提供足夠的支持。
進一步觀察,中國女籃的問題不僅僅局限于張子宇。我們的隊友在配合和實力上與張子宇的期待存在較大差距。就像楊瀚森在夏聯開拓者的表現所揭示的那樣,中國男籃的外線與美國等強隊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而中國女籃的外線同樣存在不少問題。姚明的出現雖然讓男籃的后衛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但張子宇的出現卻讓女籃的外線短板暴露無遺。
在戰術布置上,為了彌補張子宇的移動不足,宮魯鳴大量召入鋒線進行協防,但依然存在大量底角空位漏掉的情況。此外,中國女籃的所謂未來之星李緣在與日本隊的比賽中被19歲的田中心完爆,這無疑暴露了后衛線的薄弱。雖然楊氏姐妹的防守與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顏面,但雙塔戰術的過度依賴顯然已經讓中國籃球誤入歧途。
在選材方面,中國的籃球青訓過于熱衷于培養大中鋒如張子宇和楊瀚森,而忽視了后衛等其他位置的培養。大型化選材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混淆了后衛與中鋒的不同需求。這種選材思路已經導致中國式籃球選材在早期就扼殺了像田中心這樣的優秀后衛。
然而,盡管存在問題,但中國女籃在今天比賽中也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張子宇的效益達到最大化是關鍵所在。我們需要新的叢學娣、苗立杰和李夢這樣的球員來支持張子宇。比賽過程中,李緣依舊是中國女籃的首發控衛,但她的表現并不如預期那樣出色。半場結束時,分差已經達到29分,懸念隨之結束。韓國隊的三分球跑轟戰術因內線沒有空間能力而無法威脅到中國隊。
總體來看,中國女籃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張子宇無疑是球隊的未來之星,但如何用好她則需要教練的智慧和水平。同時,我們也應該給其他有潛力的球員如張曼曼等機會。李夢的回歸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她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都可能影響到球隊的表現。從長遠來看,雙塔戰術應該只是戰術補充而非核心戰術。我們應該為張子宇的成長留足空間和時間,并努力培養新的叢學娣、苗立杰甚至新的李夢這樣的球員。實事求是地說,現在中國女籃的一二三號位都需要新的突破和改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國際賽場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