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瀚森18月技能開發計劃,雙塔實驗啟動!
當19歲的楊瀚森在夏季聯賽中首次亮相,他的一記橫跨半場的背傳助攻,讓隊友輕松扣籃。這一精彩瞬間,令場邊的開拓者助教們集體起立,驚嘆不已。這一動作,并不像是普通7尺2中鋒的常規操作,更像是約基奇在總決賽舞臺上所展現出的即興發揮。這位來自中國的新秀,以場均4.1次助攻的表現,提前引發了關于“中鋒組織革命”的熱烈討論。
楊瀚森的天賦早已顯露無遺。在歷史上,身高超過2.18米的球員中,生涯場均助攻能夠突破3次的寥寥無幾,僅有張伯倫和薩博尼斯等傳奇人物。然而,楊瀚森在夏聯中的傳球視野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他的半場傳球失誤率僅8.3%,這一數據甚至比不少控衛還要出色。開拓者籃球運營總裁喬?克羅寧表示:“我們并不打算將楊瀚森塑造成約基奇,而是希望他成為獨一無二的‘楊瀚森式’的組織核心。他的身高比約基奇高出5厘米,這為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傳球角度和覆蓋范圍。”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練組精心制定了“18個月技能躍遷計劃”,堪稱“中鋒版球員發展圣經”。首先,針對三分投射能力,楊瀚森每天額外加練200記“移動三分”,旨在將訓練賽的35%命中率提升至常規賽的38%。這相當于讓一個身高7尺2的巨人擁有庫里級別的接球投籃效率。其次,為了提升快攻推進能力,教練組專門聘請了NFL跑衛教練來指導他的“直線加速步頻”。目前,他在3/4場沖刺中能以3.8秒的速度完成,目標是18個月內將這一成績縮短至3.5秒。這樣的速度與敏捷性,讓他在比賽中如魚得水。
此外,教練們還強調戰術記憶和傳球時機的把握。楊瀚森每天花費一小時研究約基奇近5年來的100個經典傳球回合,重點學習在防守形成合圍前0.3秒的出球時機。開拓者甚至開發了專屬的VR訓練設備,以模擬被包夾時的視野壓迫感。
然而,這場改造的野心遠不止于此。當楊瀚森站在高位時,防守方必須面臨兩難抉擇。如果他持球上提防傳球,籃下就會空出扣籃空間;若放任他持球,他既能自己投三分,又能為切入的隊友送出妙傳。這種“身高+傳球”的雙重威脅,可能使現代籃球的“5-out戰術”進化為“4-out+1”的新形態。楊瀚森的存在為比賽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性。
當楊瀚森與同樣身高的多諾萬?克林根站在場上時,開拓者的內線高度堪稱恐怖。然而,這對“雙塔”的防守兼容性卻成為夏聯中最具爭議的話題。楊瀚森的橫向移動缺陷在面對擋拆時尤為明顯,導致對手利用小個子后衛的掩護輕松上籃。同時,克林根本身也是一名重型中鋒,兩人在場時,開拓者的防守轉換速度排名夏聯倒數第3,快攻得分也比聯盟平均多出4.2分。
然而,籃球的魅力在于揚長避短。楊瀚森在夏聯中所展現出的“防守指揮官”天賦為這對雙塔找到了共存的邏輯。他擁有出色的戰術板能力,能在暫停期間用手勢向隊友演示如何防守對方戰術。此外,他具備區域聯防的出色閱讀力,總能提前判斷傳球路線并完成搶斷。當克林根利用其垂直起跳高度進行防守時,楊瀚森則負責橫向攔截形成“立體防護網”。兩人同時在場時對手在禁區的投籃命中率大幅下降比聯盟平均低出8個百分點。
為了更好地利用這對組合的優勢開拓者計劃采用“彈性聯防”戰術在常規時段用2-3聯防壓縮對手內線空間當對方祭出小個陣容時則迅速切換為楊瀚森單防中鋒加克林根協防禁區的模式。助理教練斯科特?布魯克斯坦言:“我們不期望他們成為戈貝爾那樣的球員而是希望聯盟能夠適應兩個7尺2巨人也能防小個陣容的新范式。”
這場實驗不僅關乎開拓者的戰績更有著深遠的意義。當楊瀚森在訓練中完成三分線外運球變向急停跳投與克林根完成空中接力時這些畫面都在告訴我們:中鋒位置的革命不再是單一的選擇題而是多選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