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擴軍,賽程獎金未定,NBL動力何在?
近年來,中國籃球聯賽(CBA)未實行升降級制度,這導致NBL聯賽逐漸淪為尷尬的存在,像貴州森航、陜西信達以及安徽文一等曾具有競爭力的球隊,紛紛選擇退出或暫停運營。曾經的NBL巔峰時期,近20支球隊競相角逐,然而到了本賽季,僅剩區區8支隊伍堅持比賽。這樣的局面促使中國籃協采取措施為NBL注入一些活力。
近期,在新賽季NBL的發布會上,中國籃協聯合黨委副書記楊陽透露了“CBA俱樂部杯”將進行擴軍改革,并更名為“中國籃協俱樂部杯”。盡管NBL被納入此項賽事的構想充滿理想,但現實卻顯得頗為骨感。尤其是在11月份籃協杯開賽之際,多數CBA球隊已經集結完畢,而NBL球隊在賽季結束后外援短缺,甚至很多本土球員也需要通過參加野球賽事來“賺外快”。
對于NBL的球隊來說,參與籃協杯的比賽更多是走過場的形式。由于他們無法升入CBA,很難有動力去與CBA球隊進行真正的較量。即便在比賽中僥幸擊敗CBA隊伍奪得冠軍,也無法改變他們無法進入CBA的事實。這也引起了球迷的吐槽和質疑:在沒有豐厚的獎金和其他激勵措施下,這樣的籃協俱樂部杯是否只是一場形式大于內容的比賽?
媒體人球圈趙探長也對此發表了看法。他指出,除了賽事本身的問題外,NBL俱樂部經營狀況不佳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大多數球員與俱樂部簽訂的是一季一簽的合同。當11月籃協杯開賽時,NBL賽季早已結束,這導致參賽選手的來源成為問題。許多球隊的主力球員可能因無約可簽而暫時離開球隊。因此,籃協的這一構想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諸多挑戰。
綜上所述,籃協若想真正激發NBL的活力并提高CBA球隊的競爭力,重啟升降級制度可能是一個更實際、更有效的途徑。這樣不僅可以為NBL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讓CBA的“混子”球隊感受到更大的危機感。目前來看,籃協俱樂部杯的構想在現實操作中仍需面對諸多挑戰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