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撤易建聯專訪,公眾關注非獵奇
6月21日,央視突然取消了原定播出的前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易建聯的專訪節目,這一消息迅速成為了網絡熱議的焦點。
對于這一變故,社會各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節目安排的常規調整,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背后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他們指出,作為國家級的媒體,央視一般不會輕易改變已經確定的播出計劃,除非有特殊的因素。然而,截至當天中午,央視并未就此事做出任何官方解釋,而易建聯本人也未對此事發表任何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易建聯的社交媒體賬號最后一條微博停留在2024年10月。據報道,同年10月,網絡上流傳出關于易建聯的負面消息,自此他便進入了“消失狀態”。雖然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實這些傳聞,但是商業圈的敏銳嗅覺已經察覺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經過媒體梳理發現,易建聯近年來代言的18個商業品牌中,已有11家下架了與他的相關內容。
關于易建聯專訪被取消的原因,外界眾說紛紜。這也讓人們更加關注明星在公眾視野中的“消失”現象。此前,央視某明星祝福視頻中的那爾那茜神秘消失的事件也引發了廣泛關注。客觀而言,一些明星的“離開”或“涼涼”往往事出有因,對于失德失范的明星,社會已經形成了相應的懲戒機制。
公眾對于節目、名單等變動細節的高度關注,實際上也反映了社會對于更深層次問題的探索。人們試圖從這些“反常”現象中尋找線索,不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更是為了探尋社會公平正義的更深層次問題。易建聯、那爾那茜等公眾人物的舉動和最新的輿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關切。這也是公眾法治素養和媒介素養不斷提升的一個體現。
這樣的現象值得深思。在信息化社會,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往往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他們在社會事務中的表現,絕非尋常小事。因此,公眾對于易建聯等人的關注,實際上是在探尋事件真相的同時,更加關注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這無疑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