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十七折引爭議,網紅球迷齊聲質疑。
CBA體測中的“奪命十七折”真的無用嗎?這個問題似乎一直困擾著公眾的視線。讓我們回顧一下,當CBA聯賽在上個賽季重新實施了四節七人次的雙外援政策后,各隊對那些消極怠工的球員進行了淘汰。這一政策的改變不僅突顯了外援的重要性,更揭示了國內球員在競技場上的挑戰。在本土球員中,周琦與胡金秋作為頂級內線球員,他們的表現足以與外援抗衡,爭分奪秒,為隊伍貢獻力量。然而,除了這兩位球員外,其他大多數本土球員在表現上仍有待提高。
在籃球界,有一個熱門話題始終在討論:CBA球員是否注定比NBA球員差?事實上,答案并非如此。盡管有些本土球員在身體天賦上可能與NBA球員存在差距,但更多的原因在于日常訓練的態度和強度。以NBA選秀的體測標準為例,能通過這一關的國內球員并不多,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許多球員在日常訓練中缺乏足夠的動力和決心。以一名頂級中鋒為例,他每天的投籃訓練數量僅500個,而NBA球員的投籃訓練數量往往超過1000個,甚至整體訓練數量可能達到3000個。這種差距不僅僅是數量上的,更是態度和決心上的。
關于“奪命十七折”的爭議也在網絡上持續發酵。有網紅球員質疑這一體測項目的有效性,甚至直言其無用。這位網紅球員,據籃球記者賈磊爆料,正是前四川隊球員楊政。他直接表示,“17折沒用!我可以告訴你們這毫無意義!”然而,真相是否如此呢?其實不然。NBA聯賽也有類似的體測標準,更強調的是極限爆發力和恢復能力。而且,像渡邊雄太這樣的球員就能在一分鐘內完成30次折返跑。這也說明了“奪命十七折”并非毫無價值。
對于球迷來說,他們關心的不只是這一項體測的爭議。他們更想知道的是,為什么那么多球員都能順利通過體測,而有些人卻不能。老將如韓德君、李曉旭、陶漢林、周鵬等人都一次通過了所有的體測項目。這表明,體測并不是無法逾越的障礙,關鍵在于日常的訓練和態度。
同時,也有球迷提出,對于那些自律的球員來說,“奪命十七折”可能只是他們日常訓練的一部分。而對于那些不自律的球員來說,這一系列體測項目就可能成為他們進入職業聯賽的攔路虎。這也是網紅球員與職業籃球運動員之間最大的差距。對于那些NBA球員來說,CBA的體測項目可能只是小試牛刀,因為他們每天的訓練強度都遠超國內球員。
因此,對于眾多的本土球員來說,是時候進行深思了。不能再繼續擺爛下去,否則他們將面臨無球可打的窘境。他們需要更加努力地訓練和比賽,提高自己的競技水平,以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CBA乃至更高級別的聯賽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