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籃引援布朗受阻,球迷反對,廣廈隊挑戰更艱巨。
從去年開始,中國籃協與CBA聯賽便萌生了歸化外籍球員的想法,這一決策的背后是希望借鑒國際籃球經驗,進一步提升國家隊實力。年初,籃協聯合多部門發布了相關文件,其中男籃國家隊主教練郭士強也公開討論了歸化外援的必要性。然而,盡管上海隊的內線外援洛夫頓和廣廈隊的小外援巴里-布朗都曾是熱門人選,但CBA賽季一結束,這一話題便陷入了沉寂。
在歸化球員的問題上,球迷和籃協的立場并不一致。球迷們普遍認為國家隊使用外籍球員有悖于體育精神,他們更傾向于接受球隊短期內的低谷期,而非引入外國球員。而籃協方面雖然有所考慮,但并不愿意承擔大部分費用,而是將這一重擔交給了各俱樂部。然而,對于大部分俱樂部來說,歸化球員并非盈利的買賣,反而可能因狀態下滑或受傷等原因導致損失。因此,廣廈隊等俱樂部對此并不積極。
就廣廈隊與小外援布朗的歸化問題而言,盡管布朗對于此事持開放態度,且他本人并不排斥歸化,但考慮到俱樂部財力及預算的有限性,一次性支付巨額的歸化費用并不現實。若將布朗歸化后作為“內援”使用,則將打破CBA球隊間的平衡,如廣廈隊可以擁有多達三名外援同時在場的情況。然而這樣的組合雖強,卻不能確保奪冠的實質意義。歷史上的四川隊依靠三外援奪冠也曾引發爭議。
更重要的是,歸化球員并非簡單通過金錢就能解決的事宜。例如,李凱爾的歸化就是由某家國企俱樂部操作,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而籃協現在不愿意出錢,卻希望俱樂部來承擔這一費用,這對于許多俱樂部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畢竟,俱樂部更希望用資金來培養和發掘本土優秀人才,而非為歸化外籍球員而投入巨大成本。
綜上所述,雖然歸化外籍球員的初衷是提升國家隊實力,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無論是球迷的觀念、俱樂部的財力、還是籃協的政策導向都成為阻礙這一政策推進的因素。因此,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推動歸化政策的順利實施仍需進一步探討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