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曾凡博,荒謬論點勿理,無腦球迷勿需關注。
去年,當楊瀚森的菜鳥賽季畫上句號,他的名字便在籃球迷中引起了熱議。關于他是否應該沖擊NBA的話題,球迷們意見不一。一部分人認為他正值青春年少,應該勇敢挑戰NBA的舞臺;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應該在CBA中穩固自己的地位,再談其他。然而,今年曾凡博的再次沖擊NBA的計劃,同樣遭遇了類似的質疑。
本賽季,曾凡博在CBA賽場上的表現堪稱亮眼。他以場均14.6分、4.7籃板、1.9助攻、0.8搶斷和1.5蓋帽的數據成功當選了進步最快球員,并入選了全明星和國內球員最佳一陣。若非因傷缺席總決賽,北京隊或許能捧得總冠軍獎杯。這一系列的榮譽與表現,無疑證明了曾凡博的實力與潛力。
然而,在季后賽期間,傳出了曾凡博已簽約哈登所在的美方經紀公司的消息,準備再次向NBA發起沖擊。這時,一些球迷再次提出了“CBA都打不明白,還想去打NBA?”的質疑。他們以姚明、易建聯等前輩的成功為例,認為只有先在CBA打出絕對的統治力,才有可能在NBA站穩腳跟。
然而,這種觀點其實并不完全正確。以鳥人安德森為例,他在CBA的江蘇隊效力時,數據并不突出,場均僅有13.7分和11.5籃板。但這并沒有阻止他追求NBA的夢想。安德森后來在NBA打了16年,場均貢獻5.3分和5籃板,并在熱火的2013年奪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足以證明,CBA的表現并不是決定一個球員能否在NBA成功的唯一因素。
從另一方面看,像弗雷戴特這樣的CBA頂級球員,雖然在上海隊時連續多個賽季場均得分30+,甚至有過單場70+的壯舉,但回到NBA后卻并未能站穩腳跟。這進一步說明,CBA的表現并不能完全決定一個球員在NBA的前景。
事實上,許多外界人士并不看重CBA的比賽,甚至認為在籃球水平相對落后的亞洲國家進行的比賽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因此,對于像楊瀚森和曾凡博這樣的年輕球員來說,他們的實力和潛力更應被看作是決定他們能否進入NBA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曾凡博這樣具備身高優勢和全面技術的球員,如果他加盟一支缺乏鋒線的球隊,完全有可能在NBA找到自己的位置。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更加客觀地看待球員的實力和潛力,而不是僅僅以CBA的表現作為評判標準。每個球員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能力,他們應該被鼓勵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是被標簽所定義。